公元前221年,秦国大将王贲率领虎狼之师直逼齐国都城临淄飞乐乐,面对秦军压境,齐王建未作任何抵抗便开城投降,至此,持续数百年的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局面终于画上了句号。然而鲜为人知的是,在秦统一六国后,仍有一个小国顽强地存续着,直到秦二世时期才最终被吞并。这个特殊的诸侯国就是卫国——一个在周朝历史上最为独特的封国。虽然国土狭小、国力薄弱,却孕育了众多杰出人才,对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。那么,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国究竟有何特别之处?
一、封邦建国的历史渊源
周文王姬昌与贤妻太姒育有十子,其中次子姬发继承王位,即著名的周武王。公元前1046年,周武王率领联军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,一举推翻商朝统治。为巩固新建立的周王朝,周武王推行分封制,将广袤的土地分封给功臣、宗室及前朝贵族。在这场分封盛宴中,周文王的第九子也获得了一块封地——康国,位于现今河南禹州一带,因此得名康叔封。
周武王驾崩后,年幼的周成王继位,由周公旦摄政辅佐。这一安排引发了管叔鲜、蔡叔度等人的强烈不满,他们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。周公旦迅速调集大军平定叛乱,诛杀了叛乱首领武庚。为加强对殷商故地的控制,周公旦决定选派一位德才兼备的宗室成员前往治理。经过慎重考虑,康叔封被委以重任,改封至战略要地卫国(今河南鹤壁)飞乐乐,史称卫叔封。
展开剩余58%二、由盛转衰的国运起伏
卫叔封确实不负众望,他不仅将卫国治理得井然有序,还因政绩卓著被周天子任命为司寇,执掌全国刑狱大权。此时的卫国地位显赫,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。西周末年,当犬戎攻破镐京、杀害周幽王时,卫武公立即率精兵勤王,其忠勇之举深得周平王嘉许。卫武公在位长达五十五年,被后世誉为贤明君主,在他的治理下,卫国国力达到鼎盛时期。
然而进入春秋时代后,卫国的国运急转直下。卫宣公在位时,先是与父亲卫庄公的宠妾夷姜私通生子,后又强夺太子伋的未婚妻,这些丑闻直接导致卫国陷入长期内乱。更荒唐的是卫懿公沉迷养鹤,甚至给鹤加官进爵,最终激起民愤,导致卫国一度被狄人所灭。虽然后来卫文公励精图治,使国力有所恢复,但因得罪了流亡公子重耳(后来的晋文公),又遭到晋国的沉重打击。到战国初期,曾经强盛的卫国已沦为魏国的附庸国。
三、人才济济的奇特现象
令人称奇的是,这个日渐衰微的小国却成为人才辈出的沃土。春秋时期,卫国人子贡(端木赐)就以其卓越的经商才能和外交智慧,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。进入战国时期,卫国更是向各国输送了大量杰出人才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悝,这位卫国人被魏文侯拜为相国,在魏国推行著名的李悝变法,开创了战国变法的先河。
另一位传奇人物是卫国左氏人吴起,他因在卫国不得志而周游列国,最终在楚国获得重用。吴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,更在楚国主持了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。这些来自卫国的英才们虽然未能在故土施展抱负,却在战国舞台上大放异彩,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。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奇特现象,使弱小的卫国在战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明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